【“小樵大夫”在美国】医生应不应该视患者如

上篇文章《新医生十诫》编译自流传于美国住院医师圈子里的一个座右铭。其中第一条:“对待每位患者都像亲人”,实际有点“翻译迷失”(Lost in translation)。原话是,“对待每位患者都应像你妈(treat every patient like your mother)”,其中至少部分含义是,要是做得不好,你妈会不加客气地教训你(别人就做不到)。经过编译,说成“对待每位患者都像亲人”意思就有了出入,更像是在进行医德教育。
的确,“视患者如亲人”可以算作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,许多宣传医生的故事有意无意的都在如此引导,甚至直接这么说。可是,中国传统智慧里又有“医不自医”之说。言外之意,如果真想对患者负责,医生就不应该视患者如亲人,因为那样就相当于“自医”。
那么,医生究竟应不应该将每一位患者视为亲人?实际上,文献中曾经对这个题目做过研究。研究方式是比较医生在向患者建议处理方案时,是否与为自己所做的选择相同。其中的差异就应该视为决定医患关系性质的基础之一。
这项研究发表在内科杂志上。研究的假定诊断是禽流感或是结肠癌,要求一组医生假定自己就是患者并为自己选择诊疗方案,而另一组医生则为患者做选择。对于结肠癌,两个治疗方案都是手术,但是其中一个的治愈率比另一种小4%,而并发症的风险同样降低4%。对于禽流感,假定的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与住院风险各50%,但是其致命副反应风险为1%,下肢瘫痪风险4%。要求医生们选择治还是不治。
结果?医生们在为自己做决定时偏向于挑选死亡率高而并发症低的方案,而推荐给患者的却相反。
为什么会这样?作者认为是认知偏差。这类偏差在心理学上称为“背信规避”(一个出于预防目的的人为行动,反而导致伤害时会产生出更为强烈的受伤感觉)或是“忽略偏差”(进行治疗反而造成伤害时,其悔恨程度会强于不予治疗而引起的同等程度的伤害)。医生在为自己做选择时这些心理活动会比为患者做选择更为占上风。
确实,人为别人所做的决定往往优于为自己或自己亲友所做的决定。其它很多研究的结论同样类似。正因如此,医生应该医不自医,不为亲友手术,不为妻女助产,甚至不应该为自己开处方。也就是说,医学教育中过分强调“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应该像自己的亲人”不见得值得提倡。
理想状态下,医疗决定应该基于充分的证据,在充分体现患者的信仰与价值的同时,还应该不违背医生自己的道德标准。要想满足所有这些标准,一位负责的大夫必须同时做到以下两项:(1)不带感情色彩的评估证据,包括一项干预所可能带来的各项利处与害处;(2)应该让医患关系中的医与患双方都有足够的自主。如果像对待自己或自己亲友那样对待患者(也就是说要让患者感受的亲切,尊重和同情)显然是达到第二个标准所必须的。然而,正如上述研究结果所提示的,与此同时,第一个原则又势必受到妥协。

点击次数: 更新时间:2017-03-15 12:26【打印此页】 【关闭
  • 电话:+1 2027805918 传真:+1 208640718 邮箱:info@seedoctorsinusa.com 国内电话:400-7800-120
  • Copyright © 2014 - 2017 Z&L International Medical(Z&L)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SeeDoctorsInUSA 美国好大夫(美国好医生)operated by Z&L International Medical, LLC | Technical Support by Jing